ICM撲克策略:別再只會算籌碼!用 ICM 策略真正開始在錦標賽贏錢

聚焦擺放整齊的撲克籌碼,象徵 ICM 錦標賽策略與決策思維

前言:超越「籌碼多寡」的視角

想像你正坐在一場大型錦標賽的決賽桌。桌上那位以激進聞名的 chip leader 突然全下。你攤開手牌,是一對 A-Q。

在現金桌,這通常是毫不猶豫的跟注;但現在情況不同:名次獎金差巨大,你的整場比賽都壓在這一手上,而桌上還有個短碼正快被盲注吃光。

這手牌該怎麼辦?這一念之差,可能價值數萬美元。

答案,不在籌碼多寡,而在一個區分業餘與職業玩家的核心概念:ICM(獨立籌碼模型,Independent Chip Model)。

ICM 由 Mason Malmuth 於 1987 年提出,至今已成為錦標賽策略的核心基礎。

它的目的是將玩家當前的籌碼量換算成實際的金錢價值,讓每一顆籌碼都能被量化成真實收益。

這篇指南將從理論出發,帶你走過完整的計算過程,並透過實戰案例解析,說明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最有利可圖的決策。

第一節:什麼是 ICM?錦標賽的核心原理

ICM 的定義:在「籌碼」與「獎金」之間搭起一座橋

ICM(獨立籌碼模型)是一套用來衡量籌碼實際金錢價值的計算方式。

它會根據桌上所有玩家的籌碼量與獎金結構(payout),推算出每位玩家在各個名次(第 1、2、3 名……)的機率,進而換算出對應的「錦標賽權益」(tournament equity)。

這個概念只存在於錦標賽。

在現金桌裡,籌碼的價值是線性的,500 美元籌碼就是 500 美元;但在錦標賽中,籌碼的價值會隨著名次獎金變化而改變。

ICM 能告訴你,在某個時間點,你手上的籌碼實際值多少錢,這對判斷風險與報酬至關重要。

黃金法則:籌碼不是錢,價值不是線性的

錦標賽中最關鍵的觀念,是「籌碼的價值並非等比遞增」。

舉個例子:在一場 10 美元的 Sit & Go,起始籌碼是 1,000 點。比賽開始時,這些籌碼名義上值 10 美元。進入錢圈、保底 20 美元時,即使你仍是 1,000 點,這些籌碼至少已值 20 美元。

如果最後你贏下冠軍、拿走 50 美元獎金,手上總共 10,000 點籌碼換算下來,每 1,000 點平均只值 5 美元。

籌碼數量沒變,但金錢價值卻隨比賽進程劇烈波動。這正是 ICM 的核心:在錦標賽裡,籌碼不等於錢,而且它的價值是隨時變化的。

遞減邊際價值:為什麼籌碼越多越「不值錢」

籌碼價值之所以不是線性的,關鍵在於遞減邊際價值。

第一顆籌碼最值錢,因為它讓你能繼續留在比賽中;之後每多一顆,價值都會比上一顆低。

因此有條錦標賽鐵律:把自己的籌碼量加倍,並不代表金錢權益($EV)也會加倍。

舉例來說,在一場 9 人 Sit & Go 裡,一名玩家從 1,500 點翻倍到 3,000 點,他的錦標賽權益可能只從 11.1% 提升到 20.3%,增幅約 83%,而非 100%。

越接近決賽階段,這種加倍後的收益比例還會更低。這也說明了,許多時候穩住籌碼比一味擴大籌碼量更為關鍵。

cEV 與 $EV:錦標賽決策的雙重視角

每一次錦標賽決策,都應該同時從兩個角度評估:

  • 籌碼期望值(cEV)
    這個動作平均能賺(或虧)多少籌碼,現金桌主要關注的指標。
  • 金錢期望值($EV)
    這個動作平均能賺(或虧)多少金額,錦標賽真正該看的是這個,而 ICM 的核心功能,就是用來計算 $EV。

由於籌碼價值並非線性,常會出現「+cEV 但 -$EV」的情況。最典型的例子是把整個比賽生命放在五五波上:在籌碼期望上看似不虧,但由於遞減邊際效應,實際上會造成金錢權益的大幅損失。

在早期階段,全下看似合理,但你冒著失去整個 10 美元買入的風險,換來的錦標賽權益可能只增加 6.67 美元。

ICM 考慮了獎金結構(payout),讓玩家不再只看籌碼數,而是學會衡量每一手牌的真實價值。能做到這一點,往往就是職業和業餘之間的差距。

第二節:ICM 如何把籌碼變成金額

計算概念

ICM 並不考量玩家的牌技高低,而是以一個簡化假設為基礎:每個人奪冠的機率,和手上籌碼占整體的比例大致相同。

系統會依序模擬所有可能的冠軍人選,並在每一種情況下重新計算剩下玩家的名次機率。
把這些名次機率與獎金相乘再加總,就能得出每位玩家此刻的金錢期望值($EV)。

實作示範:3 人結尾的完整拆解

假設錦標賽進入三人階段,獎金分配如下:第 1 名 7 美元、第 2 名 3 美元、第 3 名 0 美元。

三位玩家的籌碼分布為:A 5,000(50%)、B 3,000(30%)、C 2,000(20%),總籌碼 10,000。

步驟一:計算第一名的期望值(按籌碼占比)

A:0.50 × 7 = 3.50
B:0.30 × 7 = 2.10
C:0.20 × 7 = 1.40

步驟二:計算第二名的機率(分情境加權)

若 A 拿第一(50%):B 對 C,B 的機率 3/(3+2)=60%,C 40%
若 B 拿第一(30%):A 對 C,A 的機率 5/(5+2)=71.4%,C 28.6%
若 C 拿第一(20%):A 對 B,A 的機率 5/(5+3)=62.5%,B 37.5%

步驟三:加權整合第二名的總機率

A:0.30×0.714 + 0.20×0.625 = 0.3392(33.9%) → 折算 0.3392×3 ≈ 1.02
B:0.50×0.60 + 0.20×0.375 = 0.375(37.5%) → 折算 0.375×3 = 1.125
C:0.50×0.40 + 0.30×0.286 = 0.2858(28.6%) → 折算 0.2858×3 ≈ 0.86

步驟四:計算總金錢期望值($EV)

A:3.50 + 1.02 = 4.52
B:2.10 + 1.125 = 3.23
C:1.40 + 0.86 = 2.26

為什麼需要工具

即使只有三位玩家,手動計算都相當繁瑣;若是完整決賽桌,幾乎不可能在現場心算完成。
想真正理解 ICM,玩家必須透過專業的 ICM 計算器或解算器進行桌下訓練,讓理論逐漸轉化為直覺。

ICM 的核心在於:每位玩家的金錢權益($EV)彼此緊密牽動。

其中,短碼的存在往往像引力中心一樣,會牽制其他玩家的決策,進而改變整體策略平衡。
對中等籌碼而言尤其如此——在面對其他中等籌碼的對抗前,必須先評估短碼的狀況。
許多時候,選擇暫時保守、讓短碼先出局,反而能為自己爭取更高的實際收益。

第三節:依籌碼量調整策略

ICM 讓桌上形成一種「非線性籌碼格局」:碼最多與最少的玩家反而行動空間最大,而中等籌碼承受的壓力最高。

長籌:以壓力主導戰局

長籌的 ICM 壓力最低,因為輸一手也不至於出局。

核心思路是最大化壓力,特別針對那些夾在中間、無法輕易反抗的中等籌碼。

策略要點: 
開局範圍更廣、提高 3-bet 與全下(shove)的頻率,多攻擊明顯想「往上爬名次」的玩家盲注,利用他們不敢輕易冒險的心理,迫使中等籌碼在 ICM 壓力下被動棄牌。

中籌碼:在夾縫中求生

中等籌碼的 ICM 壓力最高,決策也最棘手。

他們擁有可觀的權益要守,卻沒有足夠的緩衝空間;最怕的情況,就是在短碼出局前先被淘汰。

策略要點: 整體打法偏緊,避免高波動的邊緣對抗;盡量不與大籌碼硬碰,專注保住現有籌碼,等待短碼出局帶來的名次獎金提升(pay jump)。

短籌碼:用風險創造機會

到了後段或決賽桌,短碼反而常是 ICM 壓力較小的一方。

因為損失有限、當前金錢權益($EV)不高,他們的首要目標是找到翻倍機會。

策略要點: 採用「推或蓋牌」(push/fold)的簡化策略。當中等與大籌碼因 ICM 壓力而收緊跟注範圍時,短碼的全下會有極高的棄牌率;特別針對不敢出局的中等籌碼,這是最有效的進攻手段。

三種籌碼類型的策略概覽

籌碼類型ICM 壓力主要目標核心策略主要施壓對象
長籌擴大領先優勢範圍外擴、持續施壓中等籌碼
中等籌碼生存與爭取名次偏緊、避戰、保住籌碼視情況對短碼出手
短碼較低找翻倍機會推或蓋牌、利用對手收緊中盲與大盲,特別是中等與長籌

第四節:Bubble 戰場,ICM 壓力的集中點

在 ICM 的框架中,最大的風險不是輸掉一手,而是失去整場比賽的資格。

因此,許多看似與你無關的決策,其實都受到其他玩家籌碼量的牽動;有時候,真正左右你行動的,並不是對手的手牌,而是旁觀者的 stack。

從軟泡沫到硬泡沫

所謂「軟泡沫」(soft bubble),是指距離進錢還有一小段距離、但已接近錢圈的階段。此時 ICM 壓力開始明顯上升,玩家會逐漸從「拚籌碼」轉向「保籌碼」。

「硬泡沫」(hard bubble)則是只差一名玩家出局,全場即可進錢的臨界點,此時 ICM 壓力達到整場最高。

從軟泡沫階段開始,許多在 cEV(籌碼期望值)下屬於標準開局的手牌,在 ICM 的觀點中卻往往必須直接棄牌。這正是多數業餘玩家最難調整的時刻:直覺仍想累積籌碼,但 ICM 已要求守住權益。

Bubble Factor:把壓力數字化

Bubble Factor(泡沫因子)用來量化 ICM 壓力,定義為:出局所損失的金錢權益($EV)除以翻倍所能增加的 $EV。

  • 當 Bubble Factor = 1.0,代表幾乎沒有 ICM 壓力,情境類似現金桌,籌碼與金錢的轉換近乎線性。
  • 若 Bubble Factor = 2.0,代表出局的代價是翻倍收益的兩倍,你就必須比平常謹慎兩倍。

這個係數會隨比賽階段、獎金結構(payout)與籌碼分布變化而改變。

兩個範例:ICM 優先於「底池賠率」

範例一

你在大盲(BB),持有健康的籌碼。小盲(SB)是大碼且極度激進,推了可能 80% 的範圍。

底池賠率顯示你只需約 40–45% 的勝率就能合理跟注;但 ICM 計算後發現,你若選擇棄牌,$EV 約為 101 美元。若跟注,贏時 $EV 約為 159 美元、輸時為 0。結果顯示你需要約 64% 勝率才能使這次跟注為正期望,換句話說,除了最頂端的大牌(約 6% 起手牌)外,其餘都應該棄牌。

範例二

短碼的存在會徹底改變局勢。假設你在大盲(BB)持有 2,000 點,小盲(SB)也有 2,000 點並全下。你的手牌對他的範圍約有 60% 勝率(equity)。桌上還有一名 1,000 點的短碼。

在 cEV 角度下,這是值得跟的;但 ICM 計算顯示:你若棄牌,$EV 為 24.33 美元;若跟注,平均期望值只有 21.86 美元。

決策籌碼結果$EV 結果
Fold維持 2,000(扣盲)24.33 美元
Call60% → 4,000;40% → 0,平均 +400(+cEV)21.86 美元(–$EV)

計算式: (0.60 × 36.44) + (0.40 × 0) = 21.86

Money Bubble vs. FT Bubble

  • Money Bubble(錢圈泡沫)
    所有人尚未保底。短碼承受極高的 ICM 壓力,必須極度收緊行動,保命比爭籌碼重要。
  • Final Table Bubble(決賽桌泡沫)
    所有人已經進錢,接下來的 pay jump 巨大。短碼反而壓力較小,被鼓勵冒險尋求翻倍;中、大籌碼則因獎金梯度龐大而被迫更謹慎。

第五節:決賽桌的 ICM 與收益最大化

到了決賽桌,你的籌碼不只是武器,更是一項會「自己增值」的資產。每當有人出局,你的金錢權益($EV)就會自動上升。

因此,策略更像資產管理,保本往往比冒險更重要。

面對巨大名次獎金差

從決賽桌泡沫開始,一直到四人、三人階段,ICM 壓力始終處於高峰。

每一次出手前,都應該先問:「這個動作會不會降低我晉升到下一級獎金的機率?」

多數中等籌碼在此階段應採取風險趨避策略,讓其他人互咬、穩定爬升名次,往往才是最有利的選擇。

Push / Fold 策略的 ICM 調整

一般依 cEV 設計的短碼表,在決賽桌上往往失準,需用 ICM 重新校正推/跟範圍。

長籌可比表單更寬地全下,特別針對中等籌碼。

中等籌碼跟注要比標準範圍更緊,面對領先者時尤其要謹慎。

短碼若桌上仍有其他短碼,反而必須收緊一點,等待更理想的翻倍機會。

分錢協商(Deal / Chop):以 ICM 作為共通基準

ICM 是決賽桌談分配獎金(deal)的通用基準。

它會根據當下籌碼分布,計算出每位玩家的金錢權益($EV),再依此比例分配,客觀並可有效降低波動。

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技術明顯優於其他人,可以在 ICM 基準上爭取更高份額。ICM 提供的是公平起點,而不是上限。

示例(四人剩餘,總獎金池 1,000 美元)

玩家籌碼籌碼占比Chip Chop(不準)ICM Equity(參考值)
16,00060.0%$600.00$404.74
22,00020.0%$200.00$263.39
31,20012.0%$120.00$194.29
48008.0%$80.00$137.58
合計10,000100%$1,000.00$1,000.00

第六節:模型再好也有盲點

ICM 是強大的工具,但它不是全部。

  • 技術差距
    ICM 假設所有人實力相同。若你明顯更強,你的真實 $EV 其實更高,談分時理應要求高於 ICM 的比例。
  • 位置與未來變化
    ICM 只捕捉當下狀態,無法考慮未來盲注上升、位置變換或大籌碼長期施壓的槓桿優勢。
  • 桌上氛圍與人性因素
    每個玩家的風格、對抗關係與節奏,都不在模型裡。

因此,ICM 是方向,不是規則。真正的高手會在理解它的基礎上,結合「真實世界」的動態條件作出調整。

同時,也能針對對手的 ICM 理解程度反制:若全桌都只看 cEV,你可以比 ICM 建議更緊,讓他們互相對抗;反之,如果對手都僵化地按照固定策略行動,你應採取計算過的攻擊性策略,以利用他們的可預測性。

結語:把 ICM 變成你的決策系統

ICM 不只是談 deal 的工具,而是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。它讓你從「搶籌碼」的直覺,轉向「長期獲利」的邏輯。

真正內化 ICM 的人,往往正是從「會打」邁向「會贏」的那一步。

行動清單

  • 多贏一點籌碼的價值,往往小於多輸一點的代價。保住比賽生命最重要。
  • 生存本身就會讓錢包變厚:每有人出局,你的 $EV 就上升;懂得該棄牌,往往比冒險更賺。
  • 認清自己的角色:是長籌、中籌碼,還是短碼;策略的分歧從這裡開始。
  • 在泡沫期要比你想像中更緊:相信數學,讓 ICM 取代直覺;ICM 優先於底池賠率。
  • 先打穩短碼的 push/fold 基礎,再學會在決賽桌根據 ICM 做微調。
  • 桌下訓練不能省:用 ICM 工具回顧泡沫與決賽桌手牌,累積直覺與經驗。

常見問題(FAQ)

ICM 什麼時候最重要?

從軟泡沫就開始影響,在硬泡沫與決賽桌泡沫達到高峰;整個決賽桌階段都非常關鍵。

一定要照 ICM 數字談 deal 嗎?

不一定。ICM 是公平基準;如果你覺得自己有明顯技術優勢,可以談超過 ICM 的份額。

ICM chop 與 chip chop 有何不同?

Chip chop 按籌碼比例分錢,忽略籌碼遞減價值;ICM chop 按「各名次機率 × 獎金」計算的真實 $EV 分配,是業界通用標準。

不在比賽中,怎麼練 ICM?

用 ICM 計算器模擬各種 stack 與 payout 情境;回顧你打過的手牌,特別是 bubble 與 FT 的局面;很多訓練平台也有 ICM 測驗與模擬器。

我是短碼,在 bubble 真的會有「AA 也該 fold」的時候嗎?

極少數情況下確實如此,尤其在 satellite(所有名次獎勵相同)場景。當有人幾乎必先出局時,保住資格往往比冒險翻倍更值錢;即使拿著 AA,跟注也可能是 -$EV

🔥 Exclusive Partner Offer

Unlock Your Best Offer Today

Enjoy Premium Bonuses Others Can’t Access

🔥 專屬合作優惠

立即領取您的超值獎勵

尊享他人無法獲取的專屬獎勵